![](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陈留历史上,曾设陈留郡,建国初期,陈留地区、县政府设此。1957年合并到开封县,这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沃野坦荡。陈留和朱仙镇一样,成为开封的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祥符大地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效应,形成了寿寺晨钟、谯楼暮鼓、桃洞云霞、柳堤烟雨、莘野春耕、仓城晚牧、睢水秋波、潘岗霁雪等陈留八景。一飧读者:
寿寺晨钟
陈留县境内的文物胜迹,如天上繁星,在县域内遍布各村镇。凡是村庄都有庙宇。大到五进院的寺院。小到不能进人,高三尺,只能烧香的土地庙。而圣寿寺是境内最大的寺庙之一。又以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规模而知名。
圣寿寺是陈留县境内的佛教圣地。该寺原址在陈留县城东十里。始建于汉唐时期。当时是陈留郡屈指可数的大寺院。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迁于陈留县城东北角 里许。就是现在的大寺村,村以寺院而冠名。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陈留县志记载《寺去县东迤北二里许,有古钟,一声闻十里许,午夜听之廘情顿冷,久锻与兵,顺治丙申县令李英祈雨应祷遂修茸之复,焕然一新矣》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陈留县志又记载:圣寿寺在陈留县治东里许,寺为东关外第一名刹,年久倾颓,里中善人王尚仁捐资重建,殿宇钟鼓二楼,内外整修一新,于康熙二十九年完工(公元1690年)。圣寿寺原名宝峰寺,元末兵焚。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迁于县治东里许宝峰寺易名为圣寿寺。
据《大慈恩寺三藏佑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而在圣寿寺的一块碑文记载:“玄奘出生在陈留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家乡发大水,滔滔洪水,使人们四处逃生,玄奘母亲病故,玄奘受到很大的打击,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玄奘在陈留出家,成了一个少年行者,开始学习佛教经典,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玄奘正式剃度出家。当年13岁的玄奘就能背诵大段经文。背诵经文很吃苦,常三个人早起到河边背经文。除此之外,还帮助寺院挑水、扫地、拾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13岁就挑起大桶打水,主动干重活。受到主持和众僧人的喜爱。把玄奘看成寺院的光荣和希望。同时,也遭到个别僧人的嫉妒。一个叫污秀的僧人,在寺里管事,常常把重活脏活让玄奘去做,而且活越涨越多,安排的活一天也做不完。玄奘从不叫苦叫累。可是污秀却在主持面前告玄奘说:“玄奘干活慢而且当众干眼皮活。是最偷懒的。”告状多了,玄奘受到批评和责罚。有一次一个刚进寺的小僧人,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佛像碰掉了一块,小僧人很害怕,主动向主持认了错。污秀告状说:“玄奘好大胆,竟敢把佛像打毁,屡范戒规,惹下大祸,应立即清出寺门。”主持听后没说什么,只是对玄奘暗暗观察,发现玄奘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弟子。经一段时间的观察,主持表彰了玄奘,把污秀的诬告、告诫全寺僧人责训了污秀,让玄奘作管事。由于玄奘聪慧虔诚,后来被提升到长安大觉寺皇家寺院。
高祖武德八年秋天(公元625年)玄奘在大觉寺,第二年六月(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玄奘为取真经,联合众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被刑部驳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踏上西天取经的路,行程14000多里,公元628年到达印度取回经书,为大唐朝做出贡献。
玄奘为什么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与玄奘出家的寺院——圣寿寺有很大的关系。圣寿寺虽是地方寺院,但是寺院规模宏大,寺院鼎盛时僧人一百余口,香火极盛,到寺院降香者众多。整个寺院为五进大院,从照壁到山门,到两边钟鼓二楼。第一进院是大雄宝殿,敬奉着八大金刚,第二进院的天王殿内可看到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两边的木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地人间。第三进院是大佛殿,第四进院是藏经楼,楼内敬奉如来佛祖,庙宇宏大,上为绿色琉璃瓦顶,两边的石柱上雕刻一副对联;上联:当度众生见正道,下联:普入三门观明珠。第五进院内建佛塔一座。陈留县志记载:“整个庙宇建筑宏伟气势磅礴,大殿华丽像是梵王宫。高塔雄踞在中轴线上,佛塔顶建有一个宝瓶,闪闪发光。但是高度不详。东西角楼均为二层建筑,东角楼悬挂一口大钟,是顺治丙申年时任县令李英为祈雨而铸造的大钟一口,钟高五尺,声色洪亮,每天晨时僧人叩响,古钟一声闻十里,寿寺晨钟故为陈留县八景之一。
寿寺晨钟有诗赞曰:
七律: 每于鸣鸡起问时,声来忽醒梦竟疲
非从半夜寒山到,恰向凌晨渭小移
一段於论清耳热,十年长恨入心期
自从作令腰频折,惭愧山僧乐有仪。
五律: 散步到城东,闻游野寺中。
老僧如瘦鹤,古树似盘龙。
塔顶佛光现,楼头紫气笼
禅堂钟鼓动,知是梵王宫。
圣寿寺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三大特点,其一大特点就是碑刻多,历代名人留下墨宝,有历代各府、州、县的碑刻,也有修寺捐银的碑刻,整个碑廊沿中轴线两侧镶嵌,有一块从原寺院迁移来的宋代碑刻,记载着玄奘出家和在寺内活动的情况。据目睹过的长者回忆:记录玄奘出家的这块碑就镶嵌在正殿门附近中轴线右侧。碑刻之多成为一大景观。第二大特点是,绿树遮阳,古树参天,正如诗中所写,千年古柏,枝古似盘龙,高大的树木成了鸟的天堂,百鸟齐鸣。寺内绿树、蓝天、白云、鸟鸣,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第三大特点是寺内香火极盛,散发着袅袅青烟,一批批信男善女,数十里外都到此上香祭拜,寺院显得十分有生气。
可惜1927年神像被毁,后又恢复。解放初期,陈留专员公署在此设劳改队,让“犯人”居住,神像再次被毁,部分厢房被拆。1958年寺院碑刻全部烧成石灰。并拆掉庙宇,至今仅存遗址。
玄奘在陈留圣寿寺的活动,除书中记载以外,在西安复建的大雁塔玄奘讲经处和偃师的玄奘的活动地都写到了玄奘在陈留活动的时间较长,在陈留圣寿寺的碑刻中,记载了玄奘在陈留出生后出家为僧,只是被外地先声夺人罢了。
朱仙镇和陈留镇都是全省乃至全国名镇,是开封市旅游中的一双明珠。恢复一批景点将对开封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发展。特别是玄奘的出生地、出家为僧更有影响力。